一、规划结构与布局
创新港在“开放、共享、创新、绿色”四大理念引领下,形成“一园、两轴、三心、五团”的规划结构,其中:
1.一园,是指为创新港的生态公园,同时公园向校园功能组团渗透融合,有机共生。公园内利用自然高差构建微地形,植入本土文化精髓,旱地实验田、生态展示馆、专家工作站、科创体验中心等文化景点闪耀其间。
2.两轴,是指南北礼仪主轴和能源大道科创轴。礼仪轴线第一段以图书馆为标志,第二段以山顶上的“能源之光”景观塔为核心,第三段以“能源之眼”主题广场为收头。
3.三心,是指礼仪主轴沿线的公共核心、生态核心和双创核心。公共核心强调学院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互动统一,以实现校园功能的社会价值;生态核心以自然为本,展现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完美融合;双创核心联结内外,旨在与北部科创组团形成统一的整体。
4.五团,是指五大校园功能组团,其中科创四路沿线的公共核心组团、能源化工组团、智能学科组团为首期建设。
公共核心组团命名“榆园”,位于科创四路中段,以礼仪主校门及广场为核心,以图书馆为对景,东西对称布局,东为行政楼、公共教学楼、公共实验楼等大学功能,西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、榆林学院校企合作能源化工基地等科创功能。
能源化工组团命名“枣园”,位于科创四路西段,设置有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的教学、科研、生活、运动设施,并与西科大煤炭绿色安全与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合布局。
智能学科组团命名“杏园”,位于科创四路东段,设信息工程、智能、云学院等二级学院,并与信息与大数据中心等科研功能组合布局。
校园北部,包含研究生院与国际学院的“桃园-李园”学研组团、西北部“梅园”学研组团,均为远期发展,并与能源大道沿线的西交大、上交大、重大等校校合作产业研究院相邻,实现科研成果共享与转换。另在科创三路沿线的BRT总站设置“能源之眼”主题广场,周边设置高校合作工坊、双创基地、创智科技大厦、对外交流中心等功能。
怀远六路沿线安排“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”,布置综合办公、研发平台、中试平台等功能。
科创三路与怀远五路北段布置“大学科技园”,设BIM中心、CIM中心、数据处理研究院、云计算产业园、AI研究站和人工智能论坛等。
怀远五路南段为“城市配套区”,文化板块由学术交流中心、艺术中心、培训中心、学苑酒店组合而成,商业板块由榆大新天地、公共服务中心、榆大商业中心组合而成,并与体育中心、会展中心遥相呼应。
二、道路交通
创新港出入口设置以“顺应主要人流来向、满足出行安全便捷”为原则,力求主入口与城市道路对位衔接,同时保证主次入口均有良好的视觉景观和对景,以利于展现园区的整体形象。创新港设一个主入口,多个学院入口,四个生态公园入口。
创新港以“一横两纵城市道路+校园内部车行环路”,构建可达性良好的车行系统,并以一条“慢行林荫道”有机串联五大组团,形成“人车分流”的交通组织。
慢行林荫道由10米步行道加两侧4米自行车道组成,贯穿组团绿地,沿线布置食堂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,与车行道路相交时采用绿坡天桥跨越,由此打造一条极富特色的立体化步行轴、公共性功能轴、共享化空间轴。
创新港的对外交通可通过科创三路、怀远五路的BRT公交站点,与主城区顺畅衔接,同时建议在科创四路主校门附近增设BRT站点。
创新港的静态交通拟采用智能诱导系统,按照“就近、多点、分散”原则,以园区环路地面停车、校园建筑地下停车、公园覆土式停车等多种模式统筹布局。
竖向规划以现状地形地貌和周边城市道路的控制标高为依据,以减少土方填挖量、实现土方平衡为原则,并在竖向规划中充分利用考虑依山就势、顺应地形,力求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特色。
三、文化景观
创新港强调文化植入,环境育人。在挖掘榆林地域文化、本土文化、专业特色文化基础上,构建“一轴、一园、六苑”文化景观体系,由此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“创新港十六景”。
一轴即形象礼仪轴。沿轴线设科创广场、云图广场、能源之芯广场、能源之环步道、能源之光景观塔、双创广场、能源之眼广场等文化景观节点。
一园即生态公园。公园高处沙梁覆绿,种植五色实验田,生态展示馆点缀其间。公园低处引煤矿疏干水,构建蜿蜒水系,榆溪海、红碱海、白云海、清涧海几处海子形成生态湿地,旱柳、沙柳、胡杨小园林临水而植,构建水岸美景。
六苑即六个功能组团绿地,种植榆林本土观赏果树,形成杏、榆、枣、梅、桃、李“芬芳六园”,寓意百年树人,硕果累累。
四、空间形态
创新港根据土地使用、城市环境、空间轮廓、地块区位、建筑间距、容积率、街道尺寸和景观视觉以及自然、景观保护等要素需要,科学确定建筑高度。规划实现高度分区,以水平延展体量为基地,顺应地形,高低错落,疏密有致。
运用不同的空间处理方式营造出不同的人性体验。对称的建筑布局带来明晰的轴线感,营造校园具有礼仪性,肃穆性的空间。沿路底层界面,利用水平节奏形成连续的活力街道。建筑开合适宜,引导景观渗透,形成具有活泼感的氛围。
五、建筑设计
建筑设计以“绿谷、智园、云壑、景框”为设计理念,提炼榆林地貌特色与地域文化,以创新精神重构经典,着力塑造科创新形象,展现时代风采。
图书馆:图书馆与会堂裙房形成“环拥”布局,主体建筑漂浮于基座之上,构图庄重现代。基座柔和的曲线台阶缓缓升起,将师生引入书籍殿堂。上部实体自然律动的条形肌理,融汇了文化之书卷、自然之山水、科技之云图。建筑内部开阔大气的中庭空间,层叠流动的曲线吊顶,打造灵活开放的阅览场所。
行政楼:以整体的框景造型朝向主轴,角部以横向百叶形成视觉焦点。回字形平面围合景观庭院,提供舒适的共享交流空间。
教学楼:围合平面与架空、平台等灰空间组合,营造出渗透的绿色庭院,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。立面设计吸取摩崖石刻文化,局部穿插特征体量,庄重中融入灵动。
宿舍楼:充分考虑当地气候,采用平行布置,局部穿插浅色体量。首层布置门厅及活动空间,围合形成共享院落。